中国正在探寻与湄公河国家合作的新途径,但任何新的协议必需将民间社会和环境上的忧虑考虑到进来,卡尔·米德尔顿指出。澜沧江-湄公河养育了在生活在沿岸的7000万人口。(图片来源:He Daming)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开会距今早已有两年半的时间了。这个由中国主导、所有6个澜湄国家联合参予的多边机制的目标是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大陆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领导人们再三声称澜沧江-湄公河对这一合作的重要性。为号召这一众说纷纭,澜湄合作将于11月1至2日在云南昆明举行“首届澜湄水资源合作论坛”。2018年1月在柬埔寨大城金边举办的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展现出了该倡议很快行进的步伐。多次开会政府间高级别会议、启动近200个由中国资助的项目、通过各种秘书处和工作组了解前进澜湄合作的制度化,这些都体现了该倡议的很快发展。然而,虽然中国早已发售了一些民间交流活动和大学奖学金项目,澜湄合作以国家为中心的操作方法让公众少有机会参予审查会该机制的总体政策原则和方向。在柬埔寨大城金边举办的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 (图片来源: KT/Chor Sokunthea)一些中国政府官员和学者通过澜湄合作明确提出,上游和下游国家都拥有对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这种“互惠互利”的概念虽仍未沦为澜湄合作的官方政策,但与中国早前单方面在澜沧江上修筑水坝的不道德比起,早已指出了政府立场的改变。总体而言,澜湄合作及其“互惠互利”的主张或许是向流域内各国收到邀,以共商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合作。但仍有许多不确认因素。例如,下游4国早已于1995年正式成立了政府间的湄公河委员会,澜湄合作将如何处置与该委员会的关系?澜湄合作又将如何解决问题滨江社区和民间社会担忧的问题,并保证他们的实质性参予?鉴于流域各国大力发展经济和水资源基础设施项目,湄公河的生态身体健康将如何获得确保?本文将探究的是,“澜湄合作”以及“互惠互利”的概念否未来将会应付这些挑战。
中国试图建立湄公河合作新时代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